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桂榕
初冬的六盘水市盘州市妥乐村,古银杏客栈老板冯洪燕正在染缸前揉搓布匹。
9年前入驻景区的她,今年又投入10万元改造客房、增设扎染工坊。“光靠好的住宿环境不够吸引客人,必须提供沉浸式体验,让客人留下来。”
蓝靛色的布料在银杏黄叶间飘动,住客可免费体验手工扎染。“客人白天赏景,晚上做手工,停留时间明显延长。今年避暑季满房期比去年延长半个月。”
距离古银杏客栈百米外,妥妥的杏福研学基地负责人孙磊站在一栋三层小楼前,看着孩子们用银杏叶粘贴画作。这里曾是闲置的酒吧,如今挂上研学基地的标识。“我们想让教育走出课堂,在自然中生根。”孙磊说。
今年8月8日,妥妥的杏福研学基地开业运营,推出自然探索、生命涵育、美育手作三个课程体系,让古银杏树成为活教材。截至目前,基地已接待研学团队200余人。
村落深处,辞去舞蹈老师工作的徐文斌与合伙人租用村民老宅,改造成院里树下小院。投入7万余元,两人亲手粉刷墙壁、铺设石板,打造出集咖啡、美食、手作于一体的复合空间。
“后续我们还会拍摄‘三农’视频,带动大家当上新农人,将小院打造成一个既能放松打卡,又能助农带货的空间。”徐文斌说。
微观创新的背后,是盘州市绿色转型的坚定步伐。从“江南煤都”到“胜境盘州”,旅游已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力。不久前,盘州市入选“2025年全国县域文旅融合综合竞争力百强榜”,标志着其转型战略取得初步成效。
“旅游业的本质是‘破界’与‘共生’。”盘州市文体广电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吕尧金说,盘州正推动“教育+文旅”“非遗+民宿”等融合模式发展,使游客平均停留时间从半日延长至一天半。
“旅游饭”的烹制离不开精准火候。以妥乐古银杏景区为例,新老业态逐渐形成互补:冯洪燕的扎染工作室为传统民宿注入文化体验,徐文斌的小院填补了年轻客群休闲空间的空白,孙磊的研学基地则开辟了教育旅游新赛道……2025年,景区1月至10月接待游客9万人次,其中避暑季6月至9月接待3.94万人次,10月接待游客3.2万人次。
从观光打卡到沉浸式生活体验,从单一景观消费到“自然教育+文化传承”多元价值挖掘,这些探索折射出县域旅游产业升级的趋势。当前,盘州正加大产品和服务供给,做好“旅游+”文章,形成“景区带动+业态创新+社区参与”的发展闭环。
银杏果又一次成熟,孙磊在研学基地黑板上写下新课程主题:“古树的生命史”;窗外,冯洪燕的扎染布迎风飘动;徐文斌的小院飘出咖啡香……千年古银杏林间,一场从资源依赖到生态共生的转型正悄然结果。
知识多一点
妥乐古银杏旅游景区位于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州市石桥镇妥乐村,距盘州红果新城21公里,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和省级旅游度假区。景区以古银杏树群为核心景观,树龄普遍超过300年,是世界上古银杏保存最完整、生长密度最高的区域之一,素有“世界古银杏之乡”之称。现存西来寺、古民居及滇黔古驿道等历史遗存,建有东盟论坛会议中心、杏湖楼等设施,完整保留小桥流水、古道银杏的生态聚落风貌。
广州典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