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支撑老年人幸福晚年的重要力量,养老护理人才肩负着我国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使命。各地要高度重视和解决养老护理人才留不住问题,作为综合性、长期性工作来抓,做好顶层设计、制定战略谋划、全面深刻布局,推动护理人才供得上、留得住、干得好,为养老服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近年来,我国居民养老需求不断增加,养老护理员成为热门职业。早在2017年,人社部就将养老护理员纳入国家职业资格目录;今年7月,“养老服务师”正式纳入国家新职业序列。然而,当前养老护理行业从业人员流动率较高,和日益增长的养老护理需求不相匹配。这一矛盾的背后,是工作强度大、职业保障不足等多重因素的叠加。(9月8日《工人日报》)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发布的《2024养老护理员职业现状调查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养老护理员供给缺口达550万,新增养老护理员的流失率为40%至50%。养老护理人才关系到整个社会养老体系的正常运转,当前需要在留住养老护理人才上做足文章、下大功夫,更好守护“夕阳红”。
提高岗位待遇留人才。养老照护工作涉及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健康护理、心理疏导等多个方面,当前养老护理员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在养老服务机构,养老护理员需要在早班、白班和夜班轮班照护老人,随时应对老人可能出现的特殊情况。每种班次开始前和结束后都要开总结会,综合梳理每位老人的实时情况,如此一来,三种班次每天的工作时长均在12—13小时。留住养老护理人才,最基本的是提高薪酬待遇水平,要探索建立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岗位补贴、入职补贴等薪酬制度。探索参照“新八级工”制度,拓展养老护理员职业晋升空间和发展路径。
加强职业规范留人才。规范性不足,是养老护理行业“留不住人”的重要原因。实际工作中,合理的工作时长是大多数养老护理员最现实、最直接的需求。提高整个行业用工规范性和劳动保护标准,才能让从业者“留得下、干得久”。今年7月,“养老服务师”被列入第七批新职业,明确养老服务师为从事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综合需求评估、方案制订与实施、照护技术实施与培训指导等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表明养老护理工作正式走向职业化、专业化、规范化发展轨道。养老服务机构应采用科学合理的排班模式,保证养老护理人员有足够的睡眠和休息时间。
营造良好氛围留人才。要提高养老护理人才职业认可度和社会认同感,营造良好的职业发展社会氛围。要积极培塑宣传养老服务领域优秀人才、先进集体、典型经验,展示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动人风采、精湛技术、良好素质,营造全社会关注养老服务行业、关心养老服务人才的良好氛围。要定期举办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大赛,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让养老护理员认识到职业的社会价值和荣誉感。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对养老护理人力资源服务产业的资金扶持与政策引导,间接改善从业者就业环境与发展空间,在行业生态层面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让更多人愿意长期投身养老护理工作。
作为支撑老年人幸福晚年的重要力量,养老护理人才肩负着我国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使命。各地要高度重视和解决养老护理人才留不住问题,作为综合性、长期性工作来抓,做好顶层设计、制定战略谋划、全面深刻布局,推动护理人才供得上、留得住、干得好,为养老服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向秋)
广州典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