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杨宝光
赣鄱大地,文脉悠长,开放基因千年赓续。今年暑假,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以“探寻开放的江西”为主题组建多支思政实践小分队,沿着“赣商文化”“红色文化”“书院文化”“农耕文化”四条路线,深入企业、乡村与文化场馆,在学思践悟中培养适应地方经济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
校企协同,传承赣商精神赋能产业升级
赣商“敢为人先、通江达海”的精神是江西开放的核心动力。在“中国药都”樟树市,学院与天齐堂中药饮片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党委书记晏斌在企业车间里以“赣商智慧与中药国际化”为题讲授思政课,带领学生探寻古代樟帮药商的贸易智慧。
实践队研究清代船运账簿,发现樟树药商通过鄱阳湖水系将3000余种药材销往全国的贸易网络。跨境电子商务专业学生钱晓妍感叹:“古代樟树的贸易模式与现代电商逻辑高度契合。”学生参与欧盟GMP认证培训,学习0.1毫米白芍切片技术,校企联合开发的中药生产与国际化运营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质量控制与跨境营销技能,助力中药产业走向国际市场。
在景德镇,学院与湖田瓷社携手,将古代瓷商的“订单式生产”理念融入教学。实践队研究明清“纹章瓷”,参与企业订单设计,开发青花瓷蓝牙音响等创新产品。非遗传承人蔡文娟指导学生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融合,校企共建的文化创意课程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与创新能力。在“景漂之家”国际交流中心,学生与企业设计师共创陶瓷文化产品,助力学生成长为产业升级的生力军。
产业驱动,红色文化融入文旅经济
红色文化是江西开放精神的深层内核。在瑞金,学院与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博物馆合作,组建“行走的红译员”实践队。学生优化“苏维埃”“扩红”等术语的双语表达,参与数字化展陈项目,开发红色文化双语讲解课程。在叶坪革命旧址群,学生化身双语讲解员,用中英文讲述“一苏大”会址的红色故事,成果转化为双语微宣讲视频,助力红色旅游国际化。
在铜鼓县,学院与秋收起义纪念馆合作,让学生通过锈迹梭镖等文物感悟1927年革命壮举,参与多语种微视频制作,数字化复原历史场景。校企联合开发的AI创意文案课程,将红色情感融入数字内容,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文化传播与数字技术技能。在寻乌县,学院与毛泽东调查纪念馆合作,学生围绕《寻乌调查》手稿学习调研方法,结合企业需求设计新时代社会调研方案。这种产业驱动路径,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教学与产品开发,培养学生服务文旅经济的能力。
文化赋能,书院精神激发创意设计
江右书院是江西文化开放的源头。在吉安白鹭洲书院,学院与庐陵文化企业合作,学生研究清代《白鹭洲课艺》中“通商惠工”理念,发现其与“一带一路”理念的历史呼应。实践队参与“漆扇绘节气”文创项目,设计二十四节气主题扇面,吸引游客参与。校企共建的文化创意课程,让学生在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融合中提升创新能力。
在上饶叠山书院,学院与弋阳腔非遗企业合作,学生将《可爱的中国》选段改编为戏曲唱词,用传统唱腔唱响文化自信。校企联合开发的非遗课程,培养学生文化传播能力。实践后,学院与企业举办文化自信与开放自强研讨会,深化书院文化研究,激活传统智慧,助力学生以创意设计服务文化产业发展。
数字助力,农耕文明服务乡村振兴
江西万年稻作文明是开放基因的源头。在资溪县乌石镇,学院与农业企业共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学生学习插秧技术,拍摄农耕短视频,传播农耕文化魅力。校企合作开发的“农业+新媒体”课程,培养学生数字营销能力。
在铜鼓县东源村,学院与合作社共建电商实训基地。实践队为“铜鼓谢支书(助农)”账号打造爆款视频,48小时获18.6万次播放,带动120人预约直播。校企合作教授短视频拍摄、账号运营、直播话术,制定运营方案。村支书谢菲表示:“职业教育让乡村产品走得更远。”学生通过实践掌握电商技能,助力农产品全国销售。
广州典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